如何培养孩子持续学习的能力?塑造成长型思维,让孩子更优秀!
编辑:未知时间:2021-10-16 17:38:17
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,孩子的心态通常有两种:
一种是“我可以,我能行”;
另一种则是“我不会,我做不到”。
面对困难的不同反应,其实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“成长型思维”。它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,美国几乎每个学校都用各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一思想。
这个风靡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概念到底有多神奇?家长又该如何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?
什么是成长型思维?
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·德韦克教授于2006年提出成长型思维。
40年前,他发起一项研究,经过几十年的研究,最终,他发现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,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: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。
成长型思维认为,天赋只是起点,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,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。
孩子为什么需要成长型思维?
答案显而易见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,他们认为凡事皆有可能,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、得到成长,因此,他们不断寻找探索新事物的机会,遇到困难的时候,敢于迎接挑战、积极应对,主动学习,不惧怕失败,并能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,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,并且保持不断学习的好习惯。
他们乐观自信,更容易学业有成,长大成人之后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复杂的人际交往,也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,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如何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?
成长型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,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获得。塑造孩子成长型思维,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具体应该如何做呢?
适当让孩子迎接挑战
从出生到学习翻身、抬头、坐起来、行走,学会吃饭、穿衣、认字、读书……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面对全新挑战、从中成长起来的过程。
科学研究表明,大脑并不是无法改变的,它就像肌肉一样,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锻炼不断进步的。
当孩子学会数字10以内的算数的时候,家长就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做数字100以内的算数;当孩子学会跳绳之后,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试着不间断跳绳10次、20次、30次……用进退废,设置一些对孩子当前来说有一定难度的任务,不断练习,孩子的大脑就可以越用越聪明。
用正确的方式表扬孩子
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用一些概括性的话语,例如“你真棒”、“你好聪明”来表扬孩子,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忽略。
赞美孩子的天赋和能力,而不是孩子的努力,会慢慢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。这就要求家长学会科学的赞美技巧,用积极的语言为孩子塑造一个成长型的环境。
当孩子考试进步了,请对孩子说“你每天都认真学习到很晚,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学透了,这个成绩是你努力的成果,下次考试再接再厉,争取有新的突破”;
当孩子学会了一个新技能,请对孩子说“爸爸妈妈没有帮助你,你自己摸索方法学会了这个技能,你真棒”;
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,请对孩子说“你乐于助人,这是很宝贵的品质,妈妈为你感到骄傲”;
……
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、学习的过程,比如他的坚持、努力、积极……家长的赞美在哪里,孩子的关注点就在哪里,关注点在哪里,结果就在哪里。
让孩子更多关注过程,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结果,从中获得信心和能量,去面对未来的未知挑战。
引导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失败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失败,而失败,恰恰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好机会。
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,不要用“你已经很努力了”这样的话语来安慰孩子,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,帮助孩子从挫败、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。
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,和孩子一起总结失败的经验,分别有哪些做得好和做不好的地方,做得好的继续保持,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应该如何改善和提升,商量出切实可行的办法,让孩子愿意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和难题,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。
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家长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一同成长。人生是一场长跑,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在前半程领先,而是拥有持续奔跑下去的能力。